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四十章 这叫投资  (第2/4页)
,老郭琢磨出点滋味,道:“《卖布头》《拉洋片》?”    “诶,这是民间行当,很多老百姓有亲身经历。”姚远道。    “《开粥厂》《夸住宅》?”于谦也道。    “诶,表面刻画一个满嘴跑火车的,实际上呢?它符合底层群众的意yin,幻想自己怎么富,幻想别人怎么富,这叫皇帝的金扁担。”姚远道。    哟!    在座的都来了点兴趣,从这角度分析有点意思啊!    说相声怎么分类,先从表演形式分,单口、对口、群口。    或者从活儿上分,有讲究贯口的,有唱的比较多的,有模仿比较多的。    要么就从来源上分,有评书改的,有笑话改的,有民间故事改的。    但从观众心理的角度,很少有人做这种分析。    “相声的受众是市井,创造者的素材恰恰也来自市井,自己亲身经历的、家长里短听过的、书上写的野史传闻、街头流传的笑话,甚至报纸上的新闻轶事,再经过艺术加工,最后变成了相声。    这样写出来的段子,没有隔阂感,老百姓熟悉,熟悉就喜欢听。因为它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,当时没人没说过黄段子吧?”    “哈哈哈!”    提这个都乐。    传统民俗曲艺,是涉黄的重灾区,因为老百姓爱听。比如大名鼎鼎的《探清水河》,那就是个黄曲儿:    “四更鼓儿忙,二人就上了牙床,上得那牙床宽,宽去我的衣裳,我两人,口对口就腮贴腮,六哥哥的舌尖儿,顶上了我的牙膛……”    现在这段都删掉了。    而且最搞笑的是,动不动就说《探清水河》歌颂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。    “此鲜花无人采,琵琶断弦无人弹,奴好比貂蝉思吕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